00后医学生的学习日常笔记第1章 儿科在线免费阅读
循环系统疾病患儿的护理
儿童循环系统常见疾病有先天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及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其中以先天性心脏病最为常见。本章主要介绍小儿最常见的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及发病率逐年增多的病毒性心肌炎患儿的护理。
第1节小儿循环系统解剖生理特点
一、心脏的胚胎发育
原始的心脏于胚胎第2周开始形成,第4周开始有循环作用,第8周房室中隔完全形成,即成为具有四腔的心脏。动脉总干以后被分隔开,形成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动脉向左后旋转并与左心室相连,肺动脉向右前旋转并与右心室相连。心脏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是胚胎第2~8周,在此期间如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影响,则易引起心血管发育畸形。
二、胎儿血液循环及出生后的改变
(一)胎儿血液循环
来自胎盘的富含氧气和营养成分的动脉血由脐静脉进入胎儿体内,在肝下缘分成两支,一支人肝与门静脉汇合后经肝静脉进入下腔静脉;另一支经静脉导管直接流入下腔静脉,与来自下半身的静脉血混合,共同流入右心房。此混合血(以动脉血为主)约⑬经卵圆孔人左心房,再经左心室流人升主动脉,供应心、脑及上肢(上半身),其金的血液流人右心室。从上腔静脉回流的,来自上半身的静脉血,进入右心房后绝大部分流入右心室,与来自下腔静脉的血液一起进入肺动脉,由于胎儿肺脏处于压缩状态,故肺动脉的血只有少量流入
肺脏,经肺静脉回流到左心房,约80%的血液经 上腔静脉-
动脉导管与来自升主动脉的血液汇合后进入降
主动脉(以静脉血为主),供应腹腔器官及下肢 肺动脉 左心房
下半身),最后经脐动脉回至胎盘,换取营养 主动脉 右心房- 左心室
及氧气
综上所述,胎儿血液循环有以下特点:①营 右心室-
氧和气体代谢是通过脐血管、胎盘进行交换的; 动脉血
②左、右心脏都向全身供血;③肺无呼吸,故只 下腔静脉 静脉血
有体循环而无有效的肺循环;④静脉导管、卵圆 混合血 (动脉血较多)
孔、动脉导管是胎儿循环的特殊通道:⑤体内大 混合血
多为混合血,肝脏血含氧量最丰富,心、脑及上
动脉血较少)
半身次之,腹腔器官及下肢血含氧量低。
(二)出生后血液循环的改变
1.脐血管关闭 出生后脐带结,脐血管被阻断。脐血管在面流停止后6-8周完全团锁
2.卵圆孔关闭由于肺的扩张,肺内阻力降低,从右心经肺动脉流人肺的血液增多,使用流入左心房的血量增多,左心房压力增高超过右心房,卵圆孔瓣膜先在功能上关闭,在出生日环压脉或月形成解剖性闭合。
3.动脉导管关闭出生后,由于肺循环压力降低,体循环压力增高,使流经动脉导管中心 性心
浓度下降,故导管逐渐闭塞,出生后15小时形成动脉导管功能性关闭。出生后3~4个月8 渐减少,最后停止。自主呼吸使体循环血氧饱和度增高,直接促使动脉导管壁平滑肌收缩,前 使
1岁时 95%的婴儿形成动脉导管解剖性闭合。
绝大多数
三、小儿心脏、心率、血压的特点
1.心脏 新生儿心脏位置较高并呈横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4肋间锁骨中线外侧,心为右心室。2岁以后逐渐转为斜位,心尖搏动位于左侧第5肋问锁骨中线处,7岁以后心尖位到锁骨中线0.5~1cm处,心尖部主要为左心室。正常心尖搏动范围为2~3cm,若心尖搏动强烈扩大,提示心室肥大;心尖搏动减弱,见于心包积液和心肌收缩力减弱。
2.心率由于儿童新陈代谢旺盛和交感神经兴奋性较高,故心率较快。新生儿平均每分钟120次,1岁内110~130次,2-3岁100120次,4~7岁80-100次,8~14岁70~90次。一股份升高 1℃,心率增加10~15次分.睡眠时心率减少10~12次分。进食、活动、闹、发热等因影响小儿心率和脉搏。所以,小儿心率和脉搏宜在其安静时测量。
3.血压由于儿童心排血量较少,动脉壁弹性较好,血管口径相对较大,故血压偏低。新型缩压平均为60~70mmHg,1岁时为70~80mmHg,2岁后收缩压可采用下列公式计算,据(mmHg)一年龄x2+80收缩压的23为舒张压。收缩压高于此标准20mmHg为高血压,低于此20mmHg为低血压。正常情况下,下肢的血压比上肢约高20mmHg。为儿童测量血压时应选择题上臂长度J2~253的血压计袖带,过宽或过窄均会影响测量结果。
小说《00后医学生的学习日常笔记》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