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小说怎么办?四阿哥爹不疼娘不爱的》小说简介
古代言情小说《怎么办?四阿哥爹不疼娘不爱的》推荐大家观看,这本小说的作者是“破而后立”。内容精选:雍正皇帝的性格比较孤僻,似乎总是独来独往,除了皇十三子胤祥外,与其他兄弟也不太亲厚。加上雍正即位后,还清算了胤禩、胤禟等兄弟,这便让很多人,给他贴上“冷血无情”的标签。那么为何,雍正会养成这种孤僻的性格呢?这要从他还是四阿哥的时候说起......
精品小说怎么办?四阿哥爹不疼娘不爱的怎么办?四阿哥爹不疼娘不爱的第十章 策论西南在线免费阅读免费试读
听完了别人家儿子如何如何优秀,玄烨想到的自然是自家的儿子。
胤礽三人因年纪龄相近就在一起读书,老师有张英,王华,杨斌等,都是首屈一指的儒学大家。
皇子们朝夕苦学,寒暑不断,玄烨让老师们因材施教,并不刻意让他们全面发展。
玄烨先是考校了他们对经史子集的理解和感悟,然后讲到了这次西南云贵打的胜仗和即将开始的春闱。
“朕今天就考考你们策论,既是让你们为朝廷献言,也是考较你们的才学。”
玄烨执笔写下:何以镇西南。
自周朝中期开始,便将西南各省划入了版图,为了治理云贵等地,周朝朝廷在西南设立了许多羁縻州和羁縻卫,并且命土司治理地方,可自周朝而始,西南无一日安宁,当地的土司或是土人,几乎是隔三差五的进行叛乱。
兴熙三年派去的八万大军终于在耗费了不知多少钱粮后,半年的时间将云贵重新划入版图,只是土司土人的暴乱也遗留下来,即便不能一劳永逸也要震慑他们,否则频繁地派兵镇压,靡费钱粮不说,军士伤亡也不是不小。
胤礽显得胸有成竹,对于政务的理解和处理,父皇对他可是重点培养的,若真能为父皇分忧,为朝廷建言献策,当不负嫡子身份。
胤禔双眼放光,他早就想着如父皇一样征战天下、平定四方,早就想要对付这些西南诸蛮。
他手中的笔如利剑,每写下一个字如砍杀一个敌人般畅快。
胤祉文笔斐然,此刻也跃跃欲试。
一篇策论若让考生来做,起码两个时辰,既要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要字迹工整文理通达。
但是胤礽他们才九岁,玄烨要求不高,能有个完整的想法即可。
玄烨待了一柱香,翻看了胤礽三人平日的功课,询问各位老师对于三人的评价,都是不错的考语,胤禔好武,胤祉好文,唯有胤礽文武兼备,对于时政也很有想法。
几位老师都发自肺腑地感叹皇家个个都是聪慧至极的人,大景的未来注定比其他朝代更加辉煌。
玄烨与他们又交代了几句,最后走向了胤禛所在的书房。
回廊中,雪后疏梅,时见两三朵。微风吹过,有花瓣擦着玄烨的脸颊打着旋飘落在地,心里蓦地柔软了起来,虽是乍暖还寒时候,却犹有梅香熨帖人心。
书房里只有胤禛和他的两个贴身宦官,教他经史子集的老师谢谦因翰林院有事告了假。
会武功的刘瑾最先发现玄烨,读了这么久的书了,也懂得何为“讷于言”,就安静侍在一旁没去出声打扰。
玄烨悄悄地绕到胤禛背后,入眼的是桌上枯萎的梅花,开至荼蘼的花瓣层层叠叠挂在枝头。
几片花瓣离开枝头静静地飘落在几案上,有一片落进了浓墨中,浸染了墨色,却变得更为剔透,墨色与梅色相映,花瓣几乎立刻明艳起来。
胤禛嘴角微扬,执笔在那花瓣上一划,瞬间便黏上了笔尖,浓色的墨迹上突兀的一抹鲜红。
“不同群卉争妖艳,一种寒香最可人。”
玄烨在胤禛收笔后轻声念出来,这挺秀清峻的字体,隐约似能嗅到幽幽寒梅的香味。
只是这“不争”?
“禛儿怎么有心情写诗?谢谦没布置功课?”
胤禛平静地说道:“老师要我以‘与人达巷’为题,作一篇八股文。”
“与人达巷”出自《论语·子罕第九》开头数句:“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下面紧接是另一章书是“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
把前面的最后两个字,和后面的第一、二字出了个题目,即《与人达巷》。
这本是无法理解,也无话可说的怪题,可谢谦让胤禛必须“有话可说”。
八股文的题目范围在《四书》中,虽然《四书》的辞句有限总有一天会用光,只是八股文出现不过几十年的时间,这仅是第一次将它用在科举考题上。
该说谢谦不愧是文风灵活多变通吗,能出一两个字不成句的短题,甚至不相干的两个半句连在一起的“截搭题”。
“哦?这个题目确实难破题,禛儿可有想法?”
玄烨嘴上说难,眼睛里却没透出一丝困惑,“父皇指点你一下?”
胤禛知道这样的题目可难不倒玄烨,但他虽不会做八股文却也不想学。
胤禛摇摇头:“四书五经八股文,不过举业而已,儿臣不想做那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学问。”
就像诸葛孔明所说,专攻笔墨文章,只会雕虫小技,可谓青春作赋皓首穷经,笔下虽有千言而胸中实无一策。
若朝廷真以八股取士,恐怕到时满朝尽是书呆子。
玄烨听到这话也不惊讶,因为谢谦经常向他告状:胤禛的想法过于离经叛道。
玄烨还得不厌其烦地一遍一遍安抚谢谦。他教了胤禛这么久,自然也就是胤禛的启蒙老师,谢谦字里行间将这些想法归结到他身上,毕竟有先例在前。
“那禛儿想学什么?”
胤禛不答,反问道:“父皇以为?”
“天文,地理,医术,还是……”
“儿臣也说不上来,只是觉得儒学或许不适合当下了。”
独尊儒术可以为汉武帝乃至以后的王朝建立统治秩序,却不再适合当下这封建王朝的落日余晖了。
“为什么这样想?”玄烨有些期待胤禛接下来的话。
“父皇以为这次天花如此迅速解决,靠的是什么?儒学吗?”
玄烨当然明白,儒学只是统治的手段,圣人的书是用来读的,用来办事百无一用。
“可是若是像你所说不适合,儒学又怎能延续千年?”
“从来如此,便对吗?”
胤禛并不排斥儒学,只是现在的儒学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工具,并非纯粹的哲学。
不破不立,他不介意用激烈的手段打破儒学于当下的桎梏。
玄烨面上不显,心里却想着这句话的精妙之处。
这时,有宫人送来胤礽三人的策论。
胤禔的策论放在最上,玄烨扫了几眼,洋洋洒洒千余字,不先论这略显潦草的字体,全篇在阐述如何剿灭叛乱,怎么进兵。
若当作叛乱爆发后的兵法指导,这篇还是不错的。
胤礽的策论让人眼前一亮,“以夷制夷推恩改土归流”。
改土归流自章朝中叶起就有人提出,即由中央政府选派有一定任期的流官直接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政务,但是章朝大多数皇帝都只把自己当作征服者而非统治者。
只想着掠夺华夏的资源而不思治理,这如此精妙的方法就被搁置,想不到能被胤礽翻找到,可见是在政务上下足功夫的。
“改流之法,计擒为上策,兵剿为下策,令其投献为上策,敕令投献为下策。”
“制苗之法,固应恩威并用。”
玄烨看到这几句,眼里流露出赞赏的神色。
胤祉的策论大致讲的就是以孔孟教化为主,兼有武力镇压。
有胤礽的珠玉在前,胤祉的看来就有些索然无味,只是这字体,倒也不失为一幅书法佳作,玄烨还是赞赏地点点头。
“禛儿以为‘何以镇西南’?”
“二哥的这篇是范本,儿臣觉得极好。”
虽然语言稍显稚嫩,有些地方过于理想化,但也才九岁,不必责备求全。
“拾人牙慧可不好。”
言下之意,必须有个想法。
胤禛思索了一下措辞,“哥哥们的角度只考虑到了如何征服西南,却无具体的方略如何去治理。”
“朝廷派流官治理,不是具体的方略?”玄烨引导着胤禛说下去。
“终归是人治,朝廷不出具体的方法,派去的流官又良莠不齐,恐怕改土归流的方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玄烨看着胤禛纯澈的眼睛,听了这话心中说不出的怪异,似乎眼前说话的并非一个稚龄孩童,而是一个能与自己平起平坐的成人。
胤禛沉默——他知道自己刚才说的太多了,大为不妥。
玄烨对于胤禛的话不置可否,只是笑了笑。
待玄烨走后,胤禛皱眉,问一旁的苏盛和刘瑾:“今日我是否话多了……”
“殿下的话是很精彩的回答。”
这是苏盛,用他的玲珑眼眸小心翼翼地看着胤禛,生怕胤禛会考较他。
“殿下不凡,韬光韫玉才适合殿下。”这是刘瑾的回答。
窗外,深厚沉重的钟声响起,像是耄耋老者蹒跚的步伐,又像是坚定不移初心不改的先行者一去不回头。
这是下课了。
胤禛拿过苏盛的字帖和刘瑾练的文章,淡淡地说道:“苏盛的字尚可,刘瑾……写得乱七八糟,胡言乱语。”
然后在刘瑾的桌子上敲了三下,拂袖离去。
苏盛不可置信地凑过来,安慰刘瑾,“你写什么了?怎么惹得殿下生气?我还以为我会挨训呢!”
苏盛不好意思地挠头,“毕竟你我同时进学,你可比我聪明多了,殿下收藏的书你都看过了一遍,不像我还在看四书五经。我可从来没见到殿下生气呢。”
胤禛以前也检查他们的功课,对落人一截的苏盛也只是恨铁不成钢的无奈苦笑,对于课业更好的刘瑾也不多多夸耀,只是言语中不经意地流露出赞赏。
苏盛真的好怕,漂亮的桃花眼看着刘瑾,“要去给殿下道歉呀。”
小说《怎么办?四阿哥爹不疼娘不爱的》试读结束,继续阅读请看下面、